第六章 明朝笔记(第4/5页)
不过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柽的八世孙朱聿键称帝后,一直保留着艰苦创业的毅力。
隆武皇帝朱聿键是唐端王朱硕熿的大儿子朱器墭的儿子。但朱器墭嘴上长瘤,外貌不佳,不受宠爱。
朱硕熿也不想立长孙为王储,甚至把他们父子俩囚禁内府之中,想活活饿死他俩。幸好暗中有个小官张书堂帮忙送些粗茶淡饭,勉强度日。
这一关就是十六年,他只能在青灯古卷度过自己的大好韶华,但也学了一身经世致用的好本领。
祸不单行,朱硕熿爱妾的小儿子,朱聿键的叔叔想篡得唐王的封爵,于是送毒药给朱器墭,谎称可治好毒瘤。朱器墭信以为真,喝完之后一命呜呼。
经历了种种坎坷,朱聿键从唐府中走出来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年近三十的有志才俊了。
“赖有司之持公,天启心于祖考念,请于烈庙,奉敕准封。”也许是迫于外界王府监护官员的压力,也许是老唐王良心发现,朱聿键终于被立为唐王并获得朝廷恩准。
没过多久,老唐王就满心郁闷地病死了。
唐王朱聿键三年守孝期满,正式袭封,又经过四年的精心筹划,冒着废藩之险,手刃自己杀父大仇人的叔父,果真是刚毅勇烈,龙心豹胆!
郑成功曾问隆武皇帝那段手刃仇敌的故事,白净文雅的隆武皇帝只是淡淡地笑了笑,“我不过是取回本来属于我的东西。”
我们明军与清兵连年作战,不就是想取回我们本来的东西吗?
在郑成功的眼里,隆武帝表面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可是他的智谋,他的勇气,他的隐忍都足够成为一个杰出的皇帝!
可惜他差了一点运气,大仇得报后,明王朝已岌岌可危。东线与满洲的对峙已是苦苦支撑,西线与起义军的较量又是连战连败。
恰巧清朝王爷阿济格率兵攻打北直隶等地,唐王心切,慨然以国事为己任,顾不上祖训亲郡王不得擅离封地的禁令(由于朱棣正是以藩王身份反叛得天下,故而明朝制度对藩王防备极严)。
“藩王不掌兵”,唐王却招兵买马,率兵从南阳北上,一腔忠勇地前去“勤王”,没有遇到清军,却中途和农民军交手,乱打几阵,互有胜负。
可惜猜疑成性的崇祯对此并不领情,一道徼文将他赶回封地,接着新账老账一起算,责备唐王手刃叔父,擅离封地,无法无天,下令废为唐庶人,派锦衣卫把这位唐王囚禁于凤阳高墙之中。
直到七年之后,崇祯皇帝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继位,国号弘光,下发特赦令,释放高墙罪宗,终于把被废黜的唐王放了出来。
弘光政权阉党专政,朱由崧沉迷声色犬马,执行联虏平寇的错误方针,很快就倒台了。
弘光二年的六月,唐王见监国潞王决意降清,不胜愤慨之余离开杭州,在郑鸿逵的支持下前往福州筹办监国。
“诸人旨以虏信甚迫……始从舟中晤唐殿下,慷慨以恢复自任,遂同诸臣交拜,约成大业。”唐王在闽江的一条船上与拥护他的大臣郑鸿逵、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慷慨交拜,誓图恢复。
唐王称帝于福州,改年号为隆武。隆武皇帝一洗前人弊端,革新政治,锐意进取,力图恢复。他改“平寇”(镇压农民起义)为“御虏”(抗清)。
他极力摒除万历以来流毒甚深的党争和门户之见,招纳人才,用人唯贤。在南明的控制区内,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规定“小贪必杖,大贪必杀”。
郑成功无人阻挡地走进隆武皇帝的行宫中,内宫侍卫一一行礼,高唱“国姓爷到!”
行宫中看不见金银器皿。有的只是瓷、瓦、铜、锡等件,连锦绣、洒线、绒花,帐幔、被褥之类的华服也没有,只用寻常布帛。郑成功的鼻子有点酸,即便是在南安安平镇的郑家大宅,也比这行宫要豪华奢侈许多。
端坐在龙椅上的隆武皇帝只穿着土布黄袍,在聚精会神地看《春秋》。他的周围都是书,密密麻麻的书。
难道这注定他的一生就是输(书)?郑成功是闽南人,他迷信地想。
“臣参见皇上!”郑成功半跪行礼。
半刻之后,隆武皇帝才轻轻地放下了书。
“前方军情紧急,正月清兵攻江西建昌,守将郑彩逃走,清兵大举攻闽,福州顷刻不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难道我明朝江山就要如此灭亡吗?”隆武皇帝愁眉不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