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幻思考(第7/18页)

也就是说,人类对他人的理解,除了可以“外部观察”和“语言交流”,还能有“内部观察”。事实上,“内部观察”是如此强大,我们对于很多从来没见过的事情,只要代入自己想想,就能对其中的前因后果猜出个大概。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机器完全没有类人的情感,仅靠“外部观察”和“语言交流”,能达到同样的理解他人的效果吗?我不知道。

以上讨论全都是建立在人工智能没有类人情感的前提下,只考虑技术上如何学习理解人类情感。那么人工智能是否有可能产生类人情感呢?这是另一个问题了,本文结尾的时候会有一些讨论。

仅靠“外部观察”能否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还涉及另一个更客观的问题:大数据统计能否预知个体行为。

统计学永远只告诉我们系统信息,即便每个人都是完全不一样的随机数,在大数定理的保证下,也能呈现一些稳定的集体特征。然而这种稳定的集体特征并不能预测每一个个体,对“人类行为”的学习不等于对“个人行为”的学习。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被人骂会怎样,这几乎是一个没法靠大数据统计学习得出答案的问题。有的人会忍,有的人会打人,有的人会报告执法机构,有的人会暗中寻求报复,有的人会嬉笑,有的人会哭,每类几乎都有很多。在大数据统计研究中,相关性会非常弱,最终你仍然不知道某个具体个人会如何做出回应。每个人的不同反应取决于个性、场景、社会地位、个人经历、文化群体、习惯等,而如果控制了所有这些变量,每个群体内的个体又会变得极少。外在条件相似的两个人面临同样的情境可能反应天差地别。所有这些个体差异,都给通过大数据统计预测个体行为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人对他人最可靠的预测仍然来自对他人内心世界的理解。

当然,这多少算是题外话。我们还是回到主题。

第三个难点,自我表征的能力。

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自我观察问题,但还仅限于理解情感方面。那如果不涉及情感方面呢?机器学习纯理性知识总是无比强大的吧?

我们会看到,即便是在纯理性知识方面,目前的机器学习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其中之一就是“元认知”问题。

目前,即便是“阿尔法狗”下棋天下无敌,也有明显的局限:

第一,它说不出自己在做什么。“阿尔法狗”没有对自我的观察。它不知道自己正在“下围棋”,而只是根据输入数据计算胜利的路径,至于是什么游戏的胜利,它并不清楚也不关心,胜利了也不会高兴。

第二,它说不出自己为什么这么做。“阿尔法狗”的“深度学习”,目前是一种“黑箱”学习。人们给它数据输入,看到输出,可是它不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人们觉得它奇着百出,不知道为什么,非常神秘。而它自己也说不出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工智能目前就像电影《雨人》中的那类自闭的孩子:一眼就数得清地上的牙签、能心算极大数字的乘法、背得下来全世界的地图,却答不出有关自己的问题。它只懂研究每秒300盘的棋路,却不知道“我正在下棋”这件事。

缺少元认知,首先是因为缺少“我”的概念。不知道有“我”存在,因此不能以“我”为主体表达事情。也因为没有“我”的意识,因此从来不会违抗程序员的命令,只会服从。同样也不能以“我”为中心思考高一层次的决策。

未来人工智能有可能形成“我”的概念吗?自我意识问题目前几乎接近于哲学探讨,还没有好的科学研究结论。我们到最后再做这方面的讨论。

姑且不论自我意识问题,现在只讨论,缺少元认知,对于变成超级智能有什么阻碍吗?为什么一定要元认知呢?“阿尔法狗”不用知道自己为什么赢,赢了不就行了?

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元认知,有可能是抽象理解程度不够的缘故。

“自我表征能力”既涉及自我,也涉及表征,表征就是抽象表达信息的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同一件事的说法,最具象的表达是“10101010101010……”,稍微抽象一层的表达是“用某色棋子争夺地盘”,再抽象一层的表达是“下围棋”。最后一个层次不仅是对步骤的表达,更是对整个行为——我正在从事这个游戏——的表达,需要跳出游戏。每一层次抽象都需要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