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真空之洞(第14/16页)

困难的问题有两个。一个难点是防幅射,因为对于近光速飞船来说,太空中静止的游离粒子也将转化为致命辐射。不过这个问题相对容易解决一些,因为,对一艘燃料无限的飞船来说,可以设置足够的辐射屏蔽。第二个难点是飞船操控系统的反应速度。航行途中无法避免一些应急的调整,比如飞船偏离预定航线啦,遭遇较大的陨石啦,等等。这些意外情况不会很多,普通飞船一般也能做出反应。但对近光速飞船来说,船速极高而船上固有时间的流逝速率近乎为零!于是就形成这样的态势:在近光速飞船内部,人们(及机器和电脑)以正常速度生活着,工作着;但假如船外一个静止的观察员能看到飞船内部(根据相对论不可能看到),那他会焦急地发现,飞船内的电脑屏幕得花100年才能蹦出“警告”这两个字,而驾驶员得花10000年才能辨认出它。也就是说,光速飞船根本无法对“正常宇宙”做出迅速的反应,由电脑自动控制同样不行——电脑的运行也变慢了。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是完全无解的——你不可能在飞船的时间系统中为驾驶员(和飞船内电脑)保留一个特殊的、时间以正常速率流逝的空间,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除非相对论被彻底推翻。而且,一旦有了光速飞船,人类当然不会仅仅满足于逃亡,肯定会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宇宙,那么,飞船可能撞上的不仅是小型陨石,总有一天它会正对着一颗恒星撞过去。对于一艘无法做出及时反应的飞船来说,这当然意味着毁灭。

当然,方法是有的——限止飞船的速度。比如,把船速限止在半光速之内,在此速度下的时间流逝速率是正常速率的0.861。以这样的速率,驾驶员还能做出足够快的反应。但是——这可能吗?在能达到梦寐以求的光速飞行时人类却主动自残?而且,限止了船速,意味着同时放弃因时间延迟而带来的种种好处,比如船员寿命的延长,甚至连密封门的漏泄问题也得重新面对。

这是一个两难问题。它不是小改小革小打小闹就能解决的,要想解决必须突破现在的理论框架。所以,“这个有可能要耗费一生的难题,就分给年轻的贺梓舟了。”亚历克斯笑着说,但语气非常认真。

原理实验飞船的图纸在三个月内就完成了。大家为这艘图面上的飞船预先定了名字:“金鱼号”,因为它的外形酷似金鱼。前边是球形的船舱,直径约为两千米,这是金鱼的身体。后边是酷似金鱼尾巴的凹抛物形反射镜面,它负责把空间受激洇灭所产生的光能转化为驱动力。球形船舱的外表面上,沿着纵向,也就是通过前端部和尾部的球体圆周上,围着两圈密密的“项练”,它们分别是主注入器和万亿电子伏特加速器,是把费米加速器那个“8”字折叠在一起了。项练上的珠子就是暴露在真空中的超导磁铁环,是约束粒子沿圆形轨道行进并为它们加速的。其中万亿电子伏特加速器的末段行程穿越金鱼尾巴,进入凹抛物形反射镜面的内部,在其焦点处交汇,近光速的质子和反质子就将在这里对撞。当然,为了保护飞船不受损坏,对撞点距反射面的距离要大于洇灭空间的球半径。

反射镜面的垂直投影面直径约为1000米,面积79万平方米,能产生3800牛的光压驱动力。飞船的设计自重为1600吨,那么光压将产生0.0002g的加速度。对于光压驱动来说,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成就了。

球形舱的前部是水平状的驾驶员观察窗,它是飞船的眼睛,但从外形上看更像金鱼的嘴巴。可是金鱼怎么能缺了一双眼睛?于是童心盎然的亚历克斯小小地违犯了他“设计力求简洁实用”的原则,在鱼头上画了两只大大的眼睛。他笑言,这样的外形美是唯有原理实验飞船才能享受到的奢侈,因为在实用型的飞船中,船身要绕中轴线旋转以产生模拟重力(加速器和反射镜面也一同旋转,这不影响粒子的对撞),而且船艏要额外配置尺寸很厚的重水屏蔽层,不可能再保持金鱼的外形了。

在飞船的首尾处还配备了16个可变矢量喷口,用于飞船姿态调整。它们的动力方式是普通的等离子驱动。姿态调整装置最重要的作用是:一旦飞船快要到达目的地,就靠它们把飞船来个180度的转弯,变成尾前头后,把飞船的驱动变为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