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环境的二次评估及对工程的反思(第3/21页)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立体网眼构造的扫除机应运而生。

扫除机的钢线绞线和其弹簧状的外形相反,完全不是柔软地接住太空垃圾。碰撞的垃圾会以快于绞线收缩的速度飞进来。

垃圾在飞进来的过程中,在蒸发钢线的同时,自身也会蒸发。

其自带的动能会迅速转化为热量。当热量超过沸点,物质会气化继而引发爆炸,但爆炸气浪会从绞线的网眼中逸出。虽然绞线可能会因此穿孔,但是还不至于损坏。

在扫除机内部飞行几十米后,太空垃圾要么完全气化,要么至少成为丧失动能的碎片。待气化的气体扩散开后,就可以捕捉收集垃圾碎片了。

最终排出扫除机的是一厘米以下的细小碎片、一厘米以下的被切断的钢线、气体及热量——无一会对太空飞船造成损伤。

这就是扫除机粉碎太空垃圾的原理。它最大可粉碎直径一米的太空垃圾,寿命可持续到支撑百吨自重的推进剂消耗完为止。在推进剂消耗完之前,扫除机会被投入大气圈,燃烧殆尽。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如何发现太空垃圾。说起来,“一英寸的恶魔”级别的太空垃圾,正是因为无法发现才麻烦。如果可以发现的话,直接避开就好了。

据传,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美国宇宙军在技术层面上可以发现一英寸级别的太空垃圾,但他们称之为国防机密,所以一直未公开相关技术。另外,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在地面上进行观测总是有局限性。南美洲那位业余观测者能发现35665号实属例外。

所以,苹果十号才决定搭载光学望远镜,追随扫除机。望远镜虽然听起来比较原始,但是在大气圈外,可视光不会减弱,波长短,分解能高,是非常有效的手段。而且,并不是由人直接用望远镜进行观察——而是由接眼部安装了高像素CCD装置,计算机负责图像处理。利用苹果号自转进行凌日观测,以两分钟一次的频率全方位扫描地平线上方。高度三百五十千米上可视的地平线半径约为二千二百千米。只要在此范围之内,便可精确地捕捉到太空垃圾并进行轨道计算。更高的轨道或者椭圆轨道上的太空垃圾虽然无法捕捉到,但是此类太空垃圾发生撞击的可能性较低,故不在此次任务对象之内。

另外,并不是发现太空垃圾后就奋起直追。前面说过,追逐垃圾会造成推进剂的巨大浪费。必须在推进剂允许的范围内计算最合适的接触轨道。尽可能在少耗费推进剂的情况下找到可以接触的轨道,绕地球旋转几周后,才可拦住垃圾。但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接触轨道就只能放弃。这也算是一种局限。

第六大陆计划E阶段即轨道清扫任务,每隔几小时就要清理一个太空垃圾。这项作业需要工作人员足够踏实和耐心。

处理完38124号太空垃圾后,三人返回苹果十号的居住舱。虽然与下一个垃圾接触要等到五个小时后,但是期间他们并没有闲着。由于清除太空垃圾并不盈利,每一次发射火箭的钱都等于打水漂,所以居住舱塞满了各类利用微重力运转的机器——他们必须利用这些机器赚钱。

只见领航员一面操作机床厂委托的铁-铝硅合金铸造机,一根一根地铸造超硬钻头,一面发牢骚:

“钻头的批发价一根十五万日元,计划铸造一千根,就是一亿五千万。我们可到手五千万。但是此次任务的经费是三十亿……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啊。”

妙一边往冻干食品的包装盒里倒热水准备饭菜,一边说道:

“忍一忍吧。这份工作还是玲花好不容易介绍过来的。”

虽然对微重力环境的利用已经由研究领域拓展到实用领域,但宇宙开发企业还是更倾向于协助从税金中拨取预算的公共机构进行研究,因为赚得更多。妙也希望能承包那种项目。

但是将微重力环境用于研究领域,毕竟其目的是为了调查未知现象,光准备就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而这次任务压根没有那么多时间等待。保泉玲花入职天龙GT会社后,几经周折才找到这项确立了加工方法并且可以制作成品的实用领域工作,但因为是生产商品,顾客自然对预算控制得比较严格。

另外,在微重力提供领域中,ISS和伐弹那基地已经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要从他们手中抢顾客,除了提供低价之外,别无他法。如此一来,利润自然变低。最后,居住舱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