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审判萧瀛洲(第3/10页)

萧瀛洲坐下:“请原谅我的啰唆。事情要从2048年谈起,那正是太空军草创时期。”

03.

在太空军成立的初期,建设什么样的主力战舰成为讨论的主要问题。原始社会,人类以什么工具生产生活,就以什么工具战斗。后来武器从工具中分化出来,变成了造什么样的武器打什么样的仗;及至20世纪,战场与战争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平面变成立体,各个强国都追求打什么样的仗造什么样的武器。然而,太空战初见端倪时,军事专家与普通军事爱好者就开始讨论太空战会用什么武器,怎么作战。当太空军真正成立,太空舰队开始建造时,这些争论不但没有尘埃落定,反而愈演愈烈。

一派认为,未来的太空战会是类似于昔日的潜艇战。在幽暗而广袤的太空里,双方的舰队彼此尽量隐蔽自身的存在,同时,尽力发现对方。谁先发现对方,谁先开火,谁就获胜。隐身能力,至关重要。因此主张建造更多的“鱼”。

另一派认为,未来的太空战会是复活的马汉式海战。太空太过广阔,数百米长的战舰在肉眼看来很庞大,数十艘战舰组成的舰队在人类看来也蔚为壮观,可在动辄以数亿千米为单位的太空里,根本不值得一提。两支太空舰队,若不是事先约定,想在茫茫太空中相遇,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现有的宇航技术,还不足以使战舰能在太空里“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总有相对固定的航线。因此,太空舰队能够发挥作用的方式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之前的传统海战一样:封锁与反封锁,登陆与反登陆,歼灭与反歼灭。在这种情况下,舰队的火力输出最为重要。这一派主张建造“武库舰”,乃至传说中的“歼星舰”,数量越多越好。

第三派认为,未来的太空战会是太平洋战争的太空版。决定太空战争胜负的,既不是“鱼”,也不是歼星舰,而是航天母舰所携带的空天战机的性能与数量。他们主张,航天母舰只需要携带少量甚至不携带武器,但必须要有强大无比的自我修复能力,即使损毁60%,也能正常工作。航天母舰有数量众多的外接口,供无法进行超远距离太空航行的中小型战斗舰搭乘;内部也有庞大的停机坪,供可自由进出大气层的空天战机起飞、降落与维修。航天母舰的战斗力与防御力就来自于这些战斗艇与空天战机。

三派动用各自的社会资源,在各个平台和场合,彼此口诛笔伐,互不相让,争论一度达到白热化。主张建造“鱼”的,被骂作是胆小鬼,不敢与敌人面对面;主张建造歼星舰的,被认为是白日做梦,以人类现在的科技,100年能否造出歼星舰都还是问题;主张建造航天母舰的,被认为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以为存在着一条从航空母舰到航天母舰的发展之路。

最终的结果是妥协。每一派背后都有着潜藏的巨大力量,都有着隐秘却不可忽视的利益诉求。妥协是唯一的选择,但肯定不是最好的选择。于是,麦金利号被建造为真正意义上的航天母舰;而阿空加瓜号则刺猬一般装满了武器,成了名副其实的武库舰;厄尔布鲁士号甚至成了歼星舰的初级版本,全舰只有一门威力巨大的激光炮;乞力马扎罗号在织田财团的支持下,成了速度与隐身于一体的太空鱼;旗舰珠穆朗玛号与其说是航天母舰,不如说是上述太空战舰的集合,既有数量巨大的空天战机,又有数量可观的超远程进攻性武器。

虽然这样做,使得太空舰队的每一艘主力战舰都是从零开始设计,从零开始研制,从零开始制造,所花费的时间和资金都远远超过预期,但到21世纪70年代初,太空军还是拥有了五艘主力战舰以及数十艘支援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媒体对于太空舰队的赞誉毫不吝啬: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军队,地球同盟最可靠的臂膀,全人类幸福生活的保障,太阳系唯一的行星际舰队,征服银河系的肇始……这些荣光,让人陶醉,也让人晕眩,更让人兴奋。

有许多人已经在暗地里盘算,依靠这支舰队打败铁族,一雪前耻的可能性。经过一番各种数据的对比,他们得出的结论,无一例外,都是人类获胜。太空军以外的人这样想,还情有可原,他们不知道内情。太空军内部的人也这样想,就非常可恶了——他们是故意遗忘了这样一个事实:太空舰队的技术多半都来自铁族。而领导层中也有人这样想,甚至有意无意推波助澜,就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