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信息旋涡与白头海雕(第4/10页)

一切设定好,萧菁启动了浸入式上网功能。她等待着一丝锐痛从脊椎那儿传来,然而没有。忐忑中,她期待着其他剧烈的变化,还是没有。她只觉得眼前的画面忽然波动起来,随即很自然地切换为一条街道。光线很充足,两边是高墙,爬满葡萄藤,手掌一般的叶子随风舞动,盛开的紫色花朵点缀其间,还有几只红蓝相间的蝴蝶在半空中翩翩起舞。这场景似乎在哪里见过,好像是锦州奶奶家,她记不清了,不敢肯定奶奶家真有这样一条街道。

她想看看自己的模样,但看不见,仿佛她是透明的。她记得浸入式上网是可以随意更换自己的形象的。难道也是因为第一次,只能以透明的形象出现吗?她不想考虑太多,沿着街道——网络虚拟出的街道——往前走。

街道尽头有一扇古旧的门,贴着面目狰狞的门神。左边是举着钢鞭的黑脸将军尉迟恭,右边是端着铁锏的白脸将军秦叔宝。她走到门前,迟疑了一下,伸出看不见的双手,只轻轻一推,就推开了门。

无尽的光线涌进来,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萧菁面前打开。

她走了进去,走进了信息旋涡里。

后来萧菁回忆第一次进行浸入式上网,无数的细节都已经忘记,但初次看到信息旋涡的震撼,她记得一清二楚。

门在她背后无声地关上并消失了。萧菁发现自己悬在半空之中,但她既没有下坠,也没有飞升,而且心底也没有因为没有脚踏实地而恐惧不已。她低下头,发现脚下踩着若隐若现的风——不只是脚下,四周都是那种奇异的风。她置身于风的旋涡里。

旋涡由不计其数的“风”组成。那风是有颜色、有形状、有声音的。仔细分辨,每一道风也各有不同。

萧菁好奇地伸出手去——透明的手——触碰那风。在接触的瞬间,一串文字信息没有经过眼睛,直接在她脑子里爆开,就像漆黑的夜空里忽然亮起最为璀璨的礼花,让她的每一个脑细胞都为之震颤。

对于量子寰球网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点上:

一、资金哪里来?

二、技术哪里来?

量子寰球网建立时,“五年浩劫”刚刚结束。按照通行的说法是百废待兴。全球贸易还没有复苏,财政体制还没有建立,全球科技志愿组织哪儿来的钱建造量子寰球网?这样一个遍布全球的超级工程肯定需要数以亿计的资金。但所有涉及此事的报道中,该工程使用的经费都被模糊处理了。要么根本不提,要么以数百亿元这样模糊的数字代替。

那量子寰球网到底用了多少钱呢?

粗略计算一下,在5000万亿到8000万亿元之间。全球科技志愿组织哪儿来的这么多钱?要知道,它同时还在搞好几个与量子寰球网不相上下的超级工程呢。为什么全球科技志愿组织这么有钱?钱是从哪儿来的?

在我看来,钱还是其次。最为重要的是——技术。靳灿以及全球科技志愿组织里的其他人,都不可能掌握那么多技术。

当时靳灿不过是个大学本科都没有毕业的小伙子,自学了几本科普书,顶多算是资深科学迷——也许这个资深都该去掉。对科技一知半解,或者还有那么点儿自己的想法,平常吹吹牛,糊弄一下亲戚朋友什么的,还是可以的。但真要他领导一项工程,发明一样物品,完成一个实验,他根本就办不到。

确实,全球科技志愿组织里有货真价实的博士,数量还不少,而且其中几个名气还非常大。但这些都不足以说明全球科技志愿组织所掌握的科技为什么会那么高。

众所周知,量子寰球网包括108颗主力卫星,36颗辅助卫星,还有36颗机动卫星,共计180颗。大小不同,轨道各异。问题是,这180颗量子卫星是怎么发射上天的?当时,所有的宇航基地——全世界能发射火箭的地方加起来也就那么几个——所有能发射卫星的地方都在浩劫中被摧毁了。最先恢复发射能力的是文昌宇航中心。萧瀛洲就是在那里被送上太空去拯救世界的。他们也说,量子卫星就是在这里发射升空的。可是,文昌宇航中心是2034年建成使用的,那个时候,量子寰球网已经建设了四年多。虽然缺少资料,但至少有120颗量子卫星在文昌宇航中心建成之前被发射到了太空。全球科技志愿组织用什么发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