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地 球(第6/8页)
崔维兹说:“谢谢你,暂时不必。可是你又怎么知道,没有被数学模型误导呢?我们确知端点星是在五百年前才建立的,第一批移民名义上来自川陀,可是他们真正的星籍如果没有上百,也至少包括几十个世界。但某人若不知道这段历史,或许就会假设哈里・谢顿来自地球,因为他并不是在端点星出生的,进而会认为川陀其实就是地球。当然,如果根据谢顿时代的川陀景观——一个表面覆满金属的世界——去寻找川陀,那就一定找不到,而川陀也许就被视为不可能的神话。”
裴洛拉特显得很高兴。“我收回刚才那番军人和政客的批评,我亲爱的伙伴。我现在才发现,你具有了不起的直觉。当然,我得设定一些控制方法。我根据正史以及搜集来的神话传说,穿凿附会了一百组假的历史,其中一组甚至取材自端点星的早期发展史。然后,我试着将这些创作代入地球模型,结果电脑全部加以否决,没有一组例外。老实说,这也许代表我欠缺幻想的天分,没法子编出合理的故事,但我已经尽了全力。”
“我相信你尽了全力,詹诺夫。根据你的模型,地球又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推算出地球的许多特征,每个特征的可能性不尽相同。比方说,银河中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住人行星,自转周期都介于二十二到二十六银河标准小时。这……”
崔维兹突然插嘴道:“我希望你没有在这上面花工夫,詹诺夫,这点毫无神秘可言。一颗适宜住人的行星,不可能自转得太快或太慢,前者会使大气环流产生强烈的风暴,后者会使温度呈现极端变化。这其实是人类刻意选择的结果,由于人类喜欢住在条件宜人的行星上,因此所有适宜住人的行星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可是有人却说:‘这是多么惊人的巧合!’其实一点都不惊人,甚至不能算巧合。”
“这一点,”裴洛拉特心平气和地说,“事实上是社会科学中众所周知的现象。我相信在物理学中也是一样,但我并非物理学家,所以不太敢肯定。总之它称为‘人择原理’。观测者在观测过程中,无可避免会影响到被观测的事件,有时观测者的存在就足以产生影响。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那颗合乎模型的行星在哪里?哪一颗行星的自转周期,刚好是一个银河标准日,也就是二十四个银河标准小时?”
崔维兹努起下唇,显得若有所思。“你认为那就是地球吗?银河标准时间的订定,当然有可能以任何世界的特征时间作标准,对不对?”
“不大可能,这不符合人类的习性。过去一万两千年来,川陀一直是银河的首都;而且足足有两万年的时间,它都是银河中人口最多的世界,可是川陀并没有将它的自转周期——1.08个银河标准日——强行推广到银河各处。端点星的自转周期则是0.91个标准日,我们也没有强迫各行星用这个时间当做一天。每一颗行星都有本身的当地行星日,用它作为计时的标准,而在处理星际间的重要事务时,就会借助于电脑,将行星日和标准日彼此互换。所以说,银河标准日必然源自地球!”
“为什么必然呢?”
“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地球曾经是唯一的住人世界,因此地球上的日和年,自然就会成为标准。而人类殖民到其他世界时,由于社会惯性,这两个单位很可能继续被当做标准。所以我建立的地球模型,自转周期刚好是二十四个银河标准小时,而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则刚好是一个银河标准年。”
“这难道不会是巧合吗?”
裴洛拉特哈哈大笑。“现在轮到你认为巧合了。你想不想打赌,赌这件事真是巧合?”
“这……这……”崔维兹吞吞吐吐。
“事实上,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古老的时间单位,称为‘月’……”
“我听说过。”
“它显然就是地球卫星环绕地球的公转周期。然而……”
“怎么样?”
“嗯,我的模型中有个相当惊人的特点,就是那颗卫星实在太大,它的直径超过地球的四分之一。”
“从没听过有这种事,詹诺夫。放眼银河,不论哪个住人行星,都没有一颗那么大的卫星。”
“但这可是好现象,”詹诺夫手舞足蹈地说,“如果只有地球才能产生各式各样的物种,还能演化出智慧生物,它就应该具有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