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无法回避的杰作(第2/2页)

但支配人类最终生存下去的,是什么呢?在江波的描述中,是英雄主义,是人类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是对人的共性的认同,是人性的伟大。纵然有隔阂、算计,甚至阴谋、屠杀,但在面对共同威胁时,人类最终团结起来,保存自己的种族,个人的努力与集体的奋斗汇聚。为了人类的至高荣誉,不惜让血肉之躯消失,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同伴的生命。江波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逼真的人物,看得人心潮澎湃:李约素、苏北旦、旦素一、古力特、皮克斯、邓迪斯、佳上……还有很多独特而空前的形象:铁星人、银河人、暗影人、星域人……以及性格殊异的人工智能们,如遍布宇宙的沙达克,还有布丁,皆栩栩如生。他们本身都有脆弱性,却又顽强地战胜自己和命运。他们以大无畏的姿态,形单影孑而热血沸腾地面对荒诞至极的宇宙。

因此,即便纵贯无限时空,我仍能从江波的字里行间听见,人类先祖那最初在非洲草原上发展出来的本能,仍然在血液中永恒奔涌。在宇宙的汪洋大海上,他们像当年的希腊英雄一样进行着远航。这也是沙达克为什么一定要寻找到起源星的含义吧。这一切的英雄行为后面,却是孤独,是一个一个孤独的、难以被理解的却温暖坚韧的灵魂。故事催人泪下,把人带入江波的信仰体系。孤独之后,我还看到了宇宙本身的不可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毁灭呢?随后是悲悯,共存于一个银河系中的人类及异族,分明是可以向对方转化的。我们实是一体,都是宇宙的孩子。从中我看到了作者博大慈悲的胸怀。

在《银河之心》系列中,江波试图解答属于未来百亿年人类共同体的、却又是当下这个小小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不同文明能否共存于一个银河系?人类在未来还能不能成为一个整体?生存真的是第一法则吗?智慧之光必然不能互相容忍吗?超越文明冲突的第三方立场究竟是什么?为了生存,我们可以彻底改变自身的形态吗?传统的人类情感,包括爱情、亲情和友情,仍能在无垠时空中经受考验并存在下来吗?我们有不可能跨越的技术屏障吗?是什么驱动了求生和觅死的行为?数量是生存的最高法则吗?数量即力量吗?人类能与机器构建牢不可破的契约吗?我们用技术干预和改造了的世界,最终是友善温暖的吗?宇宙的未来是什么?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银河之心》系列涉及的巨大银河系中,没有一个字提到中国——这在中国同类科幻作品中是罕见甚至唯一的,却无时无刻不让我想到中华民族的归宿。这同样反映了江波的宽广视野和缜密思想。

《银河之心》系列,在中国科幻史上,在人类的心灵史上,都是无法回避的杰作。它让我在感到壮怀激烈之余,却也陷入更大的迷思。掩卷之后,走上阳台,看看头顶的星空,我并没有发现银河系被文明改变的任何迹象。它充满冷寂,一片荒芜,那些神奇的太空船没有到来。或许,人类才是被封闭在一个时空瘤里面?我们其实才是异族?达摩克利斯之剑就悬在头顶吗?大战明天就要来临吗?这无法形容的不可理喻感,这巨大而高压的真实感,让我不寒而栗却又满怀好奇地想要前往探究。这便是科幻的致命魅力吧。

放下书,回到现实生活,一切又周而复始,我仿佛看到,在上海,江波像每一个渺小而寻常的上班族一样,早晨起床、出门、坐地铁、到单位,忙碌一天,然后回家,经营油盐柴米,为养家糊口而操心欲碎……然而,就是这样,他却构想和描绘出了宇宙的终极图景。这证明,人类是一种可以追求不断超越自己、走向极限和极致的生物。这也便是《银河之心》系列的主题吧。它呈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迷恋和追寻着人类及宇宙命运最终走向的灵魂,书中的那些英雄,实是江波自己的投影。这令我感叹生而为人的伟大。看完《银河之心》系列,我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感到要珍惜自己这短暂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