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艰难的无夏之年(第3/4页)

相对于正在饥饿和寒冷之中挣扎的加拿大来说,美国的农业产量要稍微好一点儿。全面绝收的情况主要集中于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和五大湖沿岸地区,更南方的密西西比河流域虽然也是粮食歉收,农产品总产值较去年减少了50%,小麦、大麦、玉米、蔬果的总产量普遍下降……但好歹还是有些收成。在不需要大规模向海外出口余粮的情况下,凭着今年的这点儿收成,还是勉强可以喂饱美利坚合众国的每一个公民的。

——毕竟,如今这年头的美国农场主们,已经不必再喂养大西洋彼岸的英国亲戚了。但反过来说,他们却不得不向加拿大和本国北部灾区伸出援助之手……于是,美国人民的食物供应看上去依然是捉襟见肘。

……

为了应对越来越严峻的灾情,美国联邦政府前后三次大幅度下调了普通国民的食物配给标准,美国人民很快就悲哀地发现,鸡蛋、黄油、巧克力和肉都在逐渐从商店的货架上消失。每个人的肉类配给减少到了每天一百克,相当于很薄的几片,而且很少有鲜肉,基本只有斯帕姆午餐肉罐头。黄油配给变成了白猪油,之后又降级成了砂糖。美国公民的面包配给也减少到了每人每天四百克,联邦政府还规定生产配给面包的面包师,必须在白面包中添加至少10%的黑麦面,黑麦面包中又必须至少掺5%的土豆粉,称之为“战时面包”。并且普通人在配给商店一般只能买到黑面包,以充分利用谷物中的麸皮和谷糠。

从热值上看,这个饮食标准还是符合科学的,因为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在不做激烈运动的前提下,每天消耗一千八百大卡热量,如果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体力劳动,那么增加到两千四百大卡也就差不多了。因此从理论上说,美国平民的每日热量配给足以维持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不会处于饥饿状态。

但是,吃得饱并不等于吃得好,如果想要吃到纯粹的精制白面包和鲜嫩多汁的牛排,或者弄些精面粉和鸡蛋粉自己下厨做糕点,市民们就只能花几倍到十几倍的价钱,冒着被抓的风险,到黑市里去采购……在某些地方,城市里的人经常徒步跋涉几十公里,到农村用手中的财物向农民偷偷换取食品。

然后,各州的地方政府和议会,还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于压缩粮食消费的战时限制措施——加利福尼亚州规定:在宾馆和餐馆里进餐被限制在两道菜,其中只有一道可以是肉菜。纽约州规定:酒类不仅需要凭配给票购买,而且每星期仅销售两天。华盛顿州则规定面包房在战时禁止制作蛋糕和泡芙。德克萨斯州规定普通人只能购买脱脂牛奶,只有孕妇和儿童可以购买营养更丰富的全脂牛奶。新泽西州宣布,在战时用普通食品喂养宠物是犯法的,结果许多市民因为用面包喂鸟而被罚款。饥荒情况最恶劣的缅因州规定土豆应当只以带皮的形式上桌,在所有的饭馆和餐厅里,都一律不可使用土豆削皮器。产粮区的路易斯安那州则规定,为了保证国民健康,在用于烤配给面包的面粉里应当加入钙和维生素,虽然现实中很难真正做到。

尽管出台了这么多限制食品消费的战时措施,但除了给普通人的生活增添各种麻烦之外,实际的效果却是相当之可疑。作为一个地方自主权很高的联邦制国家,美国中央政府即使在战时的权力,也远远比不上穷兵黩武的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因此对农业的统制监管搞得很不成功。无论官方如何制止,食品的黑市买卖依然越来越猖獗,就如同当年禁酒令时代的私酒生意一样——黑市的暴利反而让农民更加乐意把农产品卖给肯出高价的黑市贩子,结果有限的食物更加无法进入合法流通领域,全国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黄油,鸡蛋和猪肉产量入了黑市,而不是政府的配给食品店,导致普通人的生活更加艰难。当在兵工厂干了一天苦活的重体力工人啃着添加了大量土豆粉和鱼粉的腥臭黑面包之际,上流社会的绅士们依然在豪华餐馆里大吃大喝。

为了教育人民努力应对食物短缺的危机,在幕僚们的一致要求下,杜鲁门总统硬着头皮恢复了罗斯福时代的“炉边谈话”,在收音机节目里宣传各种节俭措施,劝说城市居民在花园和阳台种植蔬菜而不是花卉,以及劝说农民拔掉需要较高温度才能正常生长的玉米,多种植高产而耐寒的土豆……总统夫人则建议家庭主妇多用代用品,例如用酸奶代替奶酪,用土豆泥代替面粉,用蔬菜粉代替水果,用香草加人造黄油代替奶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