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白头鹰的核反击计划(上)(第3/4页)
而这些中途补给的饮水,只能是来自于广袤荒漠中零散分布的绿洲泉眼。然而,在单位时间之内,任何泉水的流量都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一处泉水被一大堆人围着喝的话,那么最多只能支持几千人的饮用。
但绝大多数欧洲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沙漠杀机,因为在地广人稀的撒哈拉大沙漠,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同一时间内企图穿过沙漠,并且在同一个绿洲里补充饮水——当数百人或千把人的小队伍经过这些沙漠绿洲的时候,自然可以尽情地畅饮泉水,即使人人喝饱并把每个水袋装满,绿洲中的泉水也绰绰有余。对于那些只是匆匆过客的欧洲旅行者而言,哪怕他们亲自走过这条沙漠商路,并且在这些绿洲中驻足停留,只要他们自己轻而易举地取足了水,只要绿洲的泉眼里还有大量的水在源源不断地流出,还有大量的水被闲置和浪费,那么水就是“充足的”,是“不会缺乏的”,很少有人会认真统计泉水的流量。
即使在这一次规划逃难路线的时候,他们也没有仔细地计算过,几十万人畜在酷热天气之下对饮用水的需求量,是否是巴掌大的沙漠绿洲之中,那一汪比游泳池还小的泉水所能提供的?就像居住在现代大城市里的人,通常也不会考虑一个水龙头放出的水,是否会不够很多人同时使用一样。
——虽然在很多沙漠的边缘,偶尔也有那种占地广袤,绿野百里的庞大绿洲,足以支撑一个城邦国家数十万人口的生存。但在撒哈拉大沙漠的腹地,绝大多数绿洲都比中国甘肃的月牙泉还要小得多。可想而知,这些迷你型沙漠绿洲中的淡水,肯定是非常有限的,供应几百人的骆驼商队自然不成问题,供应几千人的迁移部落也还算勉勉强强。但几万、几十万人一口气涌过来的结果就是……绿洲的小水塘被一下子喝干了!
这样一来,饥渴交加的盟军士兵和跟随逃难的平民,顿时几乎陷入了绝境。美军的运输机虽然竭尽所能,给他们空投了一些装满淡水的橡皮袋,但相对于几十万人的每日消耗,实在是显得杯水车薪。渴急了的人们开始为了争抢一口清水而互相搏斗,甚至不惜杀人喝血,爆发了无数恐怖而又残酷的死亡悲剧……
最后,从北非踏上旅途的人之中,只有大约三分之一成功地走完了这条悲壮凄惨的绝命逃亡之路。
……
当北非西部的盟军,在向南横穿沙漠的旅途中艰难跋涉之际,北非东部的盟军,同样也在枪林弹雨和飞沙走石之中进行着他们的沙漠之旅,不过并非是南下进入黑非洲雨林,而是向东前往亚洲——因为在的黎波里以东,那一带的撒哈拉沙漠变得更加宽阔,而且在沙漠腹地几乎没有绿洲,而且由于深处内陆,沙漠风暴更加强烈,哪怕是土生土长的柏柏尔人部族,也很难成功向南走过沙漠,更别提人生地不熟的西方白人了。
于是,五角大楼命令集结在昔兰尼加(班加西)的盟军向东挺进,沿着海岸进入叛乱之中的埃及,会合突出重围的埃及驻军,然后放弃埃及,沿着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的旧路,撤退到耶路撒冷一带。
这条路线早在罗马帝国时代之前,就已经是人烟繁茂的商路,因此并没有什么自然险阻。唯一的麻烦在于苏联人的轰炸和埃及游击队的骚扰。不过苏联人如今正在跟小亚细亚的土耳其人展开血战,没有多少余力可以投放到埃及。而埃及人的战斗力……从埃及艳后的时代开始也就是那么回事儿。所以,在丢下了数千条性命作为代价之后,大约二十万盟军和侨民还是成功撤到了耶路撒冷,赢得了一段时间的喘息之机。
依靠着这批撤退到西亚的美英盟军,还有出境增援的伊朗军队和沙特军队,以及溃逃出境的土耳其军队,合计约六十万人的作战兵力,自从三战以来,先是放弃意大利半岛,从驻欧美军司令变成驻非美军司令,最近又被赶出非洲,再次变成中东美军司令的艾森豪威尔,总算是有了跟苏联人继续周旋的资本。
虽然这些部队的质量参差不齐,重装备更是所剩无几,内部还有着一大堆的矛盾,但艾森豪威尔充分发挥了他擅长统筹安排、协调关系的天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六十万乌合之众重新梳理了一遍,组成两个规模相当的军事集团——摩苏尔集团军群和耶路撒冷集团军群。每个集团军群各有三十万人。经过一番政治博弈,最终决定由伊朗国王巴列维二世担任摩苏尔集团军群名义上的司令官,而耶路撒冷集团军群则由艾森豪威尔亲自指挥,以应对即将从北方和西方向两河流域压来的社会主义阵营红色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