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三战时期的圣诞故事(三)(第4/5页)
似乎因为今天是平安夜的缘故,政府提供的这顿免费午餐也格外丰盛。不仅主食从黑面包升级成了白面包,土豆汤里加了咸鱼,每位“瓦砾女人”还得到了两小根香肠的加餐。对于这份奢侈的加餐,斯密特夫人根本舍不得吃,而是小心翼翼地把香肠用油纸包起来,准备带回去给自己的孩子尝尝。
等到午餐吃完,工头又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为了庆祝圣诞节,政府临时特批她们这些“瓦砾女人”休假一天半,从今天下午到明天全城停工。同时每人还额外配发一公斤砂糖,作为国家感谢劳动妇女的圣诞礼物——若是在后世,这点东西简直是寒酸得根本拿不出手,但在如今这会儿,却让一众德国大妈们喜出望外。
于是,带着难得的愉快心情,斯密特夫人顶着冬日的寒风,离开了国会大厦废墟工地,走向自己的住处。
虽然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政权,已经在去年灭亡,但此时的柏林市区,依然处处可见各种战火焚烧的惨烈痕迹,到处都是废墟,到处都是疮痍,很难找到一座完全没有弹孔的房屋。在瓦砾和废墟之间,偶尔可见一些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军人,某些人胸口还挂着勋章。但此时他们都裹着单薄的衣服,麻木地坐在地上,两眼呆滞地看着一切,没有丝毫精神,就像失去了魂魄一般。而过往的行人则是步履匆匆,毫不去在意这些垂死的乞讨者——在这个人人挨饿受冻的年代,人心也仿佛被冻结了一般,同情和怜悯变得极端稀少。
在那些摇摇欲坠的破烂危楼附近,凌乱地分布着许多用建筑废料搭建起来的棚屋,这是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了房屋的无家可归之人,在新楼房盖起来之前的暂时住所。到处都充满了破败、肮脏和赤贫的气息,唯有几个玩耍的小孩给这片废墟中的窝棚增添了几分活泼的色彩,至少让这儿看上去还有些生机。
——目前,虽然德国人口比战前减少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被摧毁的房屋却比这个比例更加多得多,以至于出现了严峻的住房缺口。这些战争中的幸存者不得不在他们毁坏的家园中艰难度日,蜗居于地窖、废墟、洞穴和下水道之中,完全享受不到自来水、煤气、电力等现代都市最起码的公共服务,只能从废墟中寻找木料点火取暖和做饭,从水井和河道里汲水,然后因为喝了不干净的水,而成千上万地染上痢疾……不仅仅在德国,在全欧洲有着几百万这样的苦命人。他们待在二十世纪的破烂机器中间,过着中世纪的生活。
不过,即使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柏林的人们依然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想要营造出一点儿节日气氛。他们用绿色废纸和钢筋做出圣诞树,把空罐头盒和碎玻璃片洗得亮亮的,挂在上面冒充圣诞礼物。每个人都穿上了他们仅有的几件好衣服,努力在脸上挂出几分笑容。
为了过好这个圣诞节,德国的新政府也是做出了最大的努力。虽然眼下柏林的音乐厅、电影院和剧院都还是一片废墟,但政府还是想办法从苏联红军那里借来器材,搞了几支露天电影播放队,在节日里给市民们提供一点儿最起码的娱乐。然后又凑了几支乐队,准备在圣诞钟声敲响时演奏颂歌。
斯密特夫人一家三口在柏林城内的住处,自然也是一座简陋的窝棚,窝棚的两面靠着一座商店的残墙,剩下两面则用斯密特夫人从废墟里一块块扒出来的砖块垒砌而成,屋顶是油毡、破木板和铁皮。由于没开窗口,窝棚里的光线很暗,气味也不好闻。除非是睡觉、下雨或天气太冷,她和两个儿子都尽量待在外面。
当斯密特夫人带着油纸包里的两根小香肠和新领到的一公斤砂糖,顶着冬日的寒风回到自家窝棚门口的时候,发现她的两个儿子,十岁的西蒙和八岁的贾斯汀,正神秘兮兮地向她招手:
“……妈妈……妈妈……今天有爸爸的信寄过来了!”
“……什么?你爸爸从战俘营来信了?在哪里?在哪里?快给我看看!”斯密特夫人顿时满脸惊喜。
“……诺,信在这里。”西蒙先是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抽出一封信,递到妈妈手里,然后又拉着妈妈往窝棚里钻,同时贴着母亲的耳朵,用最轻的嗓音说道,“……妈妈,爸爸还寄了一个邮包过来,里面都是好吃的东西!我们没敢给任何人看,一收到就藏进了毯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