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帝国崩溃的大乱之世(上)(第4/5页)

普法战争时代,整个德国只有四千三百万人口,却依然拉起了一百万大军。可到了一战前夕,德国人口增长到了六千七百万,整个海陆军反而缩水到了只有八十九万……这显然不是因为钱不够用,当时的俄国财政远比德国窘迫,却依然保持了一百三十万常备军,还要供养一支大舰队绕过半个地球去跟日本人玩命。

真正的原因是,在当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充任军官的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已经不够用了,为了厚颜无耻的容克军官团的根本利益,号称军国主义的德国不得不有意限制军队规模。

虽然当时容克贵族们几乎将自己所有的合格子弟都投入到军队当中充任士官,但是一战前夕的德意志帝国,基层军官贵族出身的军官和士官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加上资产阶级出身的士官和军官才有三分之二,堪堪保持着统治阶层对军队的控制权——当然,高级军官职位基本为容克贵族所垄断和把持。

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德国不得不一再扩充军队,最后在大战的四年间总计动员了一千三百万人。军队规模一旦像这样几倍几十倍的扩大,就不得不让平民成为中低级军官的主体。

如此一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的皇冠,就纷纷在战争当中跌落和粉碎了——这些王朝的覆灭,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战败,但在一战之前,无论是德意志(普鲁士)的霍亨索伦王朝,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还是沙俄帝国的罗曼诺夫王朝,都在过去的历史上打过很多败仗。尤其是在拿破仑战争时代,这三家都曾经被拿破仑大帝揍得惨不忍睹。为什么那个时候虽然败得很惨,但还不至于灭亡整个皇朝,而一战却让它们最终灭亡了呢?因为在总体战出现之前,战争是一种“职业选手”才能参加的激烈运动,即使在战争中失败,军队仍旧掌握在贵族手中,仍旧能够拿去镇压起义的民众,而总体战却使得军官的主体从贵族变成了平民,这样一来,军队实际上已经不在贵族手中,只能对外作战,无法镇压国内革命了。

综上所述,只有掌握最强武力的人,才能掌握最高权力。对于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来说,一场全面扩军总动员的总体战,就意味着军队实际从上层阶级滑落到了平民手中,如果打赢了,那么还能用战争红利来缓解国内矛盾,然后通过主导战后的军队复原工作,重新让上层阶级在军官和士官当中占据主导地位,恢复帝国的旧秩序;如果全面战争打败了,那么帝国就注定要在平民起义当中灰飞烟灭,根本无法使用武力镇压。

也就是说,一旦开始总动员,那么帝国战车就只能胜利或者毁灭,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这个道理在欧洲是如此,在日本也一样适用。在二战之前,日本列岛本土的人口为七千二百万,算上朝鲜和台湾,大概能凑足一亿人。而直到七七事变前夕,日本的常备军也只有三十八万人,说是穷兵黩武,实际上论起兵民比例,其实比法国和德国都要低得多——在入侵波兰前夕,德国就已经扩军到一百二十万了!

这样一支“少而精”的大日本皇军,日本帝国的统治阶层还能够勉强保持对其的控制——由于日本帝国的阶级矛盾太过于严重,即使是在只有三十八万人的陆军里,革命情绪也已经很严重了,其具体的外在表现,就是代表下层的皇道派和代表上层的统制派之间,一系列堪称腥风血雨的明争暗斗。虽然在中国人的眼里,这两帮人都是一样的法西斯主义,但对于日本社会而言,却已经不是政治小团体的派阀党争,而是某种意义上的阶级斗争了。一定要举个类似的例子的话,大概跟古罗马共和国的平民和贵族之争差不多:草根出身的皇道派,要求全民一起分享侵略扩张的红利,而门阀权贵出身的统制派则把持一切利益,丝毫不肯放手。

——按照近代国际通行的政治光谱来说,前者大体可以代表“左”,后者则代表“右”。

幸好,那个时候的日本陆军还只有三十八万人,皇道派思想虽然在出身贫寒的青年军官之中很有市场,但按照人数比例,还是上层阶级的军官和士官略占优势。再加上皇道派自身组织混乱,弄得革命不像革命,党争不像党争,最后在“二二六”兵变当中暴走了一把之后,被统制派镇压了下来,暂时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