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平髡之策(中)(第2/4页)

但这还不是最悲剧的,更加悲剧的是,当知府大人定下了夜袭凤凰山之策的时候,却根本找不出能够执行这一计划的可靠部队——跟辽西、宣府、大同这些边境地区不一样,浙江自从倭寇被平息之后,就没有那种将门、家丁和募兵的战斗体系了。事实上,整个浙江的全部卫所官军,已经有几代人未曾练过兵、带过兵,指挥过真正的军事行动了。杭州的各级军官都蜕变成了那种坐地收租的土财主,他们的所谓家丁也不过是监督佃户种田的庄头而已,论战斗力是没法跟辽西将门的家丁相比的……所以,负责落实该项计划的各级军官们,普遍不肯让他们豢养的亲信家丁去送死,自己更不肯亲自去体验贼人的枪林弹雨。

于是,李善民这些在杭州城里打工的军户,就都被抓了起来,勉强凑齐了二百人,对外号称“八百壮士”,然后每人赏了一顿饱饭、一碗劣酒、一两银子和一件发霉的旧号衣,再发了些朽坏生锈的长枪、纵火用的火种油脂和谁也不敢用的劣质鸟铳,便打着霉迹斑斑的军旗,奉命去出城凤凰山纵火和杀敌了。

很显然,这样一支志气和素质都极差,并且心不甘情不愿的垃圾部队,不要说打赢髡贼了,能不能顺利走到目的地都是个问题。所以城内的军官们又不得不各自拨出几个亲信家丁,组织了一支凶神恶煞的督战队,让这些膘肥体壮的家丁们拿着大刀和鞭子,“押送”这票从来没受过军事训练的“正规军”上路……

遗憾的是,杭州城内这些实战经验为零的军官们,还是大大低估了在大雪中行军的难度——在遍地都是起码有半米厚的积雪,气温则是摄氏零下七八度的情况下,这些身上只穿了一件半旧的单号衣,脚上胡乱裹着些破布和杂草的军户们,才出城不过几里路,还没走到灵隐寺,就已经开始出现大面积的非战斗减员了。很多军户就是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毫无征兆地一头倒在地上,接着很快就死去了。

想象一下吧,哪怕是到了二十一世纪,那些穿着羽绒服和保暖靴子的现代蓝领工人,若是让他们在冬天顶着大雪野外施工的话,等到收工之后也往往会有一堆倒霉蛋不幸冻伤。而眼下这些常年处于饥饿状态,体质虚弱到了极点,身上连一件狗皮袄都没得穿的大明军户,遇到同样的状况就更是只有死路一条了。

结果,才走到灵隐寺,就已经有五十多个卫所军户兵在行军途中消失了,也说不清楚究竟是掉队逃跑了,还是中途冻死了,又或者是一脚踩进覆盖了薄冰和积雪的水塘河沟,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淹死了。

甚至就连那些相对强壮些,保暖条件也更好的督战队家丁都有些受不了,于是就在刚刚被髡贼烧杀过一遍的灵隐寺废墟里找了些干柴,浇上原本预订用来火攻凤凰山庄的清油和硫磺,升起一堆篝火来取暖……

但可怜的李善民却没有这样的待遇,在稍事喘息之后,就不得不再次踏上前往凤凰山庄的漫漫征程——那些没爹没妈,娶不上老婆生不了孩儿的光棍军户,自然是不必如此自讨苦吃,他们之中一些比较机灵的家伙,在出了杭州的武林门之后就开始不断逃亡,等到督战队中途停下来休息之后,因为没了监管的缘故,剩下那些不太机灵的光棍军户也在旁人的提醒之下,纷纷脱离了队伍溜之大吉,迅速逃散一空。

可李善民虽然也是穷得娶不上老婆生不了孩儿,偏偏父母都还在,眼下就被拘在杭州城里当人质,比不得那些光棍汉们无家一身轻,实在不敢去当逃兵……于是,被临时推举为队长的他,和其它十几个同样有家室拖累的士兵,就这样组成了一个小队,跟另外的三支敢死队一起,继续朝着远方的凤凰山慢慢跋涉。

——按照刘知府制订的计策,陆上的夜袭队应该提前潜伏到凤凰山的树林里,等到纵火船发动,江边火起,便同时偷袭贼营。可是由于雪地行军的艰难,当李善民好不容易带着他的小队伍,从西边摸到凤凰山附近的时候,都已经是第二天下午了,并且途中又有一半的人冻僵或者跌伤了腿,只能丢在半路上自生自灭……至于另外的三队人更是下落不明,也不知是在皑皑雪地里走迷了路,还是集体滑下悬崖殉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