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崇祯四年的二十七个瞬间(二十一)(第5/6页)

如此出类拔萃的优异学习成绩,让一位负责教育的元老对这个越南孩子刮目相看,特地给他赐了个正式的名字阮必成——原本是想赐名叫胡志明的,但被另一位元老劝阻,说那个名字太招摇,于是改为阮必成——使得这个十三岁的孩子为此感到异常的兴奋和激动。这次临高元老院贸易部向东南亚各国派遣贸易船队的时候,又把他这个东南亚土著以实习生的名义捎上了船,好让阮必成同学可以顺路回家探一探亲。

然而,走在鸿基的街道上,望着熙熙攘攘的市面,阮必成同学发现自己竟然变得有些不敢认了:

“……才过去了一年功夫,在首长们的手里,鸿基这地方就又变样了啊!”

短短一年时间过去,鸿基的市容风貌已经大不一样,阮必成同学十分清楚的记得,在他走的时候,聚集在鸿基的矿工都还是一群衣不蔽体、瘦骨嶙峋的邋遢家伙。但现在看到的每个人,几乎都穿戴整齐。纵然由于天气炎热的缘故,有些人还打着赤膊,但至少鞋子是人人都有的了,不管是草鞋还是布鞋。

而原本肮脏破烂的棚户区,也变得有了城市的样子——总的来说,鸿基堡这边的集市街道布局,完全是参照临高东门市的翻版,当然规模要小得多。目前的鸿基堡本身及周边的商贸区、轻工业区,都已经完成了基本的地面硬化,光是街面的干净和清洁程度,就已经大大超过了越南黎朝境内所有的大小城镇。

沿街的商铺里,各种糖、盐和越南最缺的生活用品应有尽有——随着轻工业建设的大发展,目前海南岛的日用品产能已经有了一个爆炸式的增长,大量的竹编、藤编和纸制品不仅满足了海南岛的需求,也在源源不断的朝大陆输送,当鸿基堡的市场调查报告中反映出越南缺乏日用品制造能力的时候,马上发现商机的殖民贸易部立刻就组织了大批鞋袜衣帽和雨伞折扇等产品输往鸿基,其中还包括大量的藤壳保温瓶。

保温瓶原本在越南这地方并没有太大的市场,除了泡茶之外,这里对开水的需求并不大。但当鸿基堡的集市正式开始发卖冰块后,情形就完全变了,冰块配着保温瓶立刻就成了北越黎朝各地老爷们最体面的享用品,现在就连黎朝的皇帝都已经用上了这样的澳洲货——越南由于它的地理位置,根本没有地方能够开采冰块,更不用说保存冰块的冰窖了,鸿基堡发卖冰块这件事对于这里的百姓和老爷都是一件不得了的大新闻,大家都想弄明白这澳洲人的冰块究竟是从哪来的,尤其是他们的冰块不仅多,而且似乎还源源不断。

总而言之,鸿基这地方已经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久别归来的阮必成同学,在海关找到了刚刚当上归化民干部的父亲,然后一起坐在鸿基街头某家露天饭铺里,用自己积攒下来的奖学金,请父亲吃店里新推出的“夏季澳洲风味定食”:冰镇过的糖渍番茄、烤玉米和用临高产白糖替代焦糖烹制的“可乐鸡”,同时互相叙说这一年离别以来发生的种种事情。

交谈的空隙之中,他总是忍不住若有所思地望着远处的港口,心中隐约有一种想法:这些神通广大的“澳洲首长”们千里迢迢来到鸿基这个乡下地方,绝不只是为了在这里挖煤或者救助贫民而已。根据他在临高所学到得一鳞半爪,阮必成已经模糊地意识到,首长们心中所构想的世界,是自己永远也望尘莫及的……然而,还没等阮必成同学思索出什么,就听到了码头传来的汽笛,还有街头大喇叭里的通报声:

“……南洋贸易船队乘员请注意!南洋贸易船队乘员请注意!现在紧急集合!现在紧急集合!船队即将提前起锚出港!请有关人员火速归队!重复一遍,船队即将提前起锚出港!请有关人员火速归队!……”

……

依旧烈度十足的热带秋日之下。一支在越南鸿基驻泊的庞大船队,开始从懒洋洋的平静变成闹哄哄的骚动。船上和船下的人都在不停地忙碌着:士兵们在检查武器,劳工们忙着搬运物资,水手则在修补船帆、更换缆绳……劳工队的组长、中队长和大队长们在汗流浃背的人群中来回穿梭,一边给大家鼓气,一边督促劳工们加快搬运物资的速度。无论如何也要在今天完成全部补给作业,明天一早整个船队就要出航。